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
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24章 朱大典入京记

(感谢葬爱少天送来的花…)

大明崇祯六年,在几家欢喜几家愁之中,朱大典也在收到圣旨后一路紧赶慢赶,终于在年节期间抵达北京。

彼时,朱由检正从皇后周氏那里打补丁回来,刚回到养心殿,曹化淳就快步来报。

“陛下…陛下,去南直隶淮安府宣旨的太监来报,朱大典已抵达京城,这会儿正在会馆等待,您看是不是安排他入宫觐见?”

朱由检闻言嘴角微微勾起道:

“哦?来的这么快?嗯…不着急,现在正值年节休沐,先晾一晾他,过两天再召见吧…”

曹化淳躬身道:

“老奴遵旨!”

北京城中为进京官员往来提供住宿的地方叫驿站。事实上,从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各地进京的官员就已经有了住处。诸侯进京住国邸,官员住郡邸。郡邸在唐宋叫进奏院,宋真宗置办了朝集院。明清不再有这种机构,但朝廷召见大臣,大臣都会有比较特定的住处。譬如一些寺院或常为外地入京官员提供住所的某寺或者某祠或者某胡同,或去某官家借宿,一般都是在距离皇宫特别近的地方,很多大臣的选择,是东华门外的锡拉胡同。

至于普通官员待诏,一般就住会馆或宾馆。但明清时代的会馆,和此前的郡邸性质不太一样,是民间组织。

这里稍微提及一下贤良寺,贤良寺最初是着名的“十王府”,是明朝皇子就藩前居住的集体宿舍,档次还是蛮高的。大部分明朝外省官员进京时,无法享受这样的待遇,只能另选住处。有意思的是,明朝外省官员进京时,一般不会住在旅馆或者会馆,他们更喜欢住在寺庙之中。

理由也很简单:

一是,有明一代,至少在公开层面上,官员的俸禄是偏低的。维持一家老小生活已然不易,哪里拿得出余钱来住旅馆?明朝旅馆又常常与茶楼、酒肆等休闲娱乐场所混搭,堂堂朝廷命官出入其间,难免拉低了身份,还免不了被人指指点点,而且这事传到御史耳中,还能有好?

二是,官员一个人住在旅馆里,也给人一种凄凉无助的感觉。

三是,外省官员进京时,如果住在带有联谊、结交性质的同乡会馆,也是在给御史送弹劾的“子弹”。毕竟,明朝从朱老八开始,就极力防止官员拉帮结派、互相勾结。一个外省官员千里迢迢奔赴京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何必住在会馆里担惊受怕,给自己找不痛快呢?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